跨境借貸支付的2.4億“學費”——在資金流向圖中實現(xiàn)“法律突圍”
"從法律關系角度,對方這筆2.4億元出借款有漏洞。"
當康律師指著資金流向圖篤定做出判斷的時候,我們知道,案子應訴有了突破口。
由此,一場歷時五年拉鋸戰(zhàn),經歷了六輪審判,由1500萬美金折算1億元本金,對應市值兩個多億上海豪宅抵押擔保的跨境借貸案件,因一個關鍵法律視角的切入被徹底翻盤。
文 | 趙寶龍 康欣
01暴雷:明星企業(yè)家的至暗時刻
2019年,作為一位企業(yè)家的家族顧問,太太找到我,說她和先生向別人借了1億元人民幣用于周轉,當時等值美金是1500萬元。
借款時,借貸雙方都非常著名的商人。
借款不久,我的客戶突發(fā)經營危機,資金鏈斷裂,無力歸還。對方向法院提起訴訟,要求還錢,目的在于獲取抵押的豪宅,變賣還債。
客戶和太太確認借款的全部交易流程和收到錢的事實,只是需要律師去幫他積極應訴,盡可能的挽回一些損失。
接案之初,我和趙律師也覺得,雖然本案標的很大,但是客戶確實借了錢,也簽了合同,這個訴訟就是梳理材料、理清法律關系,正常應訴就好了。
02破局點:藏在資金路徑里的“乾坤”
在梳理到復雜的資金路徑時,趙律師突然用紅筆圈出了一個細節(jié):
多筆境內外的平行借貸,4個主體,2筆1個億人民幣的流轉,是否規(guī)避了外匯管制?
因為借貸的資金量達到了1500萬美金【當時等值人民幣1億元】,對方當事人,也就是借款人,他的出借方式是,先用他100%控股的國外公司,把1500萬美金從國外公司出借到香港一家公司,這筆1500萬的美金被用于香港這家公司經營。
持股香港公司的國內母公司分兩筆向我的客戶完成了這1個億的交付。
可能乍一聽起來,好像這實際上就是一筆錢,債權人通過“境外-香港;境內—境內”的平行付款模式,向我們出借了1個億的資金,借貸流程看似嚴絲合縫。
但是梳理法律關系,會發(fā)現(xiàn)資金流向存在斷點,兩個平行的資金流向關系不能混為一談。
第一層關系是國外的公司與香港公司之間的資金流向;
第二層是國內的香港母公司和我們客戶之間的資金流向。
香港公司收到的1500萬美元,并沒有流向國內,平行付款模式在規(guī)避國家外匯管制,不具有合法性。
? 簽署標準借款合同
? 辦理上海豪宅抵押登記
? 完成境內6500萬+3500萬借貸
法律關系斷層
境外公司→香港公司(美元借貸)
香港母公司→我方當事人(人民幣借貸)
法律上構成兩個獨立借貸關系,債權人主體不一致
03警示:大標的訴訟,沒有理所應當
"這不是欠債還錢的問題,而是整個交易架構在法律上的合法性評價,是在挑戰(zhàn)國家的外匯管制法律制度。"
案件研討會上,我們寫下了這個結論。
果然,開庭時,對方當事人主張,"這就是一筆簡單的民間借貸,合同、轉賬記錄、抵押登記俱全,請法庭進行穿透式審查"。
而我方對借款合同的簽訂、每筆借款的交付完全認可,只是對交易架構的合法性發(fā)表了獨立的律師意見。
最終法院采納了我方的觀點,一審判決對方敗訴,對方進行了上訴,二審發(fā)回重審,發(fā)回重審的一審,對方依然敗訴,對方再次上訴,再次敗訴。
對方申請再審,案件進到了中國最高院,繼續(xù)敗訴。
對方向上海市檢察院申請抗訴,依然沒有獲得支持。
04教訓:法律關系的合法性 > 當事人之間的自愿性
從19年到24年,整個案件持續(xù)五年之久,因為借款路徑設計的錯誤,當初沒有預見到法律評價的合法性問題,導致雙方都一致認可的借款過程,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,2.4億本息灰飛煙滅,所抵押的上海豪宅隨之解押。
跨境交易的"玻璃門"看似流暢的資金通道,暗藏的是法律的漩渦,由于當初過于重視你情我愿,過渡漠視法律風險評估,最終導致了雙方的不歡而散。
出借方為自己對法律風險的漠視,支付了高達2.4億元的“學費”。
05結語
在最后一場應對——檢察院抗訴被駁回后,太太約我喝茶說:原來法律打的不是'我以為'。
巨額資金案件的訴訟從來沒有理所應當,因為利益博弈巨大,法院不僅要考慮當事人利益,更要考量國家利益。
法律風險評估和交易架構的合法性審查,就是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在法律層面的集中凸顯,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復雜因素都在影響著案件的走向,2.4億元案件的雙方都是某排行榜知名人士,在各自領域內都是成功人士,都有異于常人的認知和判斷,但是在法律專業(yè)領域卻與常人無異。
這起跨境借貸案件的發(fā)生和結果,對雙方都超出了預期,這就是律師的價值——在錯綜復雜的交易迷宮中,帶領客戶突圍,也為客戶發(fā)現(xiàn)風平浪靜之下的噬人漩渦。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:趙寶龍律師團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