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出行,新冠與流感混合感染高風險人群防護手冊
暑期出行高峰來臨,人群密集的車站、景區(qū)成為病毒傳播的“加速器”。中疾控最新報告(2025年5月)顯示:全國哨點醫(yī)院流感樣病例中新冠病毒陽性率持續(xù)攀升,最高達23.8%,且流感病毒同時流行,二者呈現(xiàn)“此消彼長”的交替?zhèn)鞑ペ厔荩?/strong>1
全國哨點醫(yī)院流感樣病例新冠和流感病毒陽性率變化趨勢
高溫并未阻斷病毒不斷變異與傳播的腳步,奧密克戎新變種NB.1.8.1(XDV第六代亞分支)占比超90%1,疊加旅途疲勞、環(huán)境變化導致的免疫力下降,新冠與流感混合感染風險升高。尤其是兒童、老人、慢性病患者這類高風險人群,一旦“中招”,病程可能遠比我們以為的復雜。
為何暑期還要防病毒?——高溫≠安全期
很多人以為夏天高溫的情況下,病毒無法存活,然而,多種新冠變異株仍在全球范圍內(nèi)低水平地持續(xù)傳播中2。根據(jù)國內(nèi)最新的監(jiān)測數(shù)據(jù),不僅新冠病毒陽性率居高不下,流感病毒感染率也在同步波動,兩種病毒的交替感染風險始終存在。暑期因人流集中、空間密閉,感染風險不降反升。
同時,出行本身帶來多種免疫“觸發(fā)器”:舟車勞頓、環(huán)境變化、氣候適應不良,尤其對免疫力本就偏弱的群體,感染新冠或流感的幾率大大提升3。
兒童篇——發(fā)燒咳嗽是“熱傷風”?需提防新冠與流感混合感染!
兒童在旅途中容易反復發(fā)燒、流鼻涕、咳嗽,家長常以為是“吹空調(diào)”或“水土不服”,而新冠和流感病毒感染表現(xiàn)與之相似,極易被忽視。尤其是在病毒共同傳播的環(huán)境中,兒童出現(xiàn)混合感染風險更高4。
出行防疫四大要點:
·備足兒童口罩:3歲以上建議佩戴,口罩防護是最基礎的安全屏障;
·常備解熱鎮(zhèn)痛藥(對乙酰氨基酚)、退燒貼、電子體溫計:便于隨時監(jiān)控體溫和緩解癥狀;
·隨身攜帶新冠+流感雙檢抗原試劑,發(fā)熱持續(xù)超1天即分步檢測;
·避免交叉感染:如家中有老人同行,更應謹慎檢測,避免密切接觸而引起交叉感染。
老年人篇——低熱乏力,暗藏混合感染危機!
許多老年人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后表現(xiàn)不典型,可能僅有乏力、嗜睡、輕度低熱,卻很容易進展為肺部感染或加重基礎病5。此外,混合感染患者更容易出現(xiàn)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、心臟損傷和急性腎損傷等并發(fā)癥6。尤其是在暑期旅途中,同時感染新冠與流感病毒的風險提高,癥狀更復雜,病程更難控制。
科學應對要點:
·如有基礎?。ǜ哐獕骸⒐谛牟?、糖尿病等),建議出行前評估能否遠行,隨身攜帶基礎病藥物;
·一旦檢測陽性,應把握“黃金48小時”用藥窗口期,優(yōu)先選擇廣譜抗病毒藥物如法維拉韋,能同時覆蓋新冠和流感病毒,防止病情加重;
·旅途應避免劇烈體力活動、避免日曬暴曬,避免長途轉(zhuǎn)車、高海拔地區(qū);
·優(yōu)選配有醫(yī)療點的目的地,如城市公園等。
慢病人群篇——藥不能斷,病不能拖,混合感染風險需防范
新冠與流感病毒感染并不“挑人”,但慢病患者感染后癥狀往往更復雜、更持久,尤其是合并病毒混合感染時風險倍增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慢性肺病人群尤其要警惕7。盡管感染新冠病毒導致的死亡風險已大幅降低,但基礎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死亡風險仍需警惕1。
2025年5月全國新冠病毒感染新增重癥和死亡病例報告情況
注意事項清單:
·按時服藥,不因行程中斷:出行前應帶齊所有藥物與慢病處方,防止異地購藥障礙;
·出現(xiàn)感染癥狀應避免自行加藥或停藥,優(yōu)先咨詢醫(yī)生判斷;
·如需使用抗病毒藥,不建議自行服藥,避免與常用藥物沖突,且避開腎功能不全、肝酶異常等禁忌;
·假期醫(yī)療非醫(yī)保地旅行時,建議提前線上申請異地就醫(yī)備案。
小結(jié):防范病毒混合感染,讓旅行更安心
暑期出行,新冠和流感病毒持續(xù)交替?zhèn)鞑?,混合感染風險不容忽視。做好防護,需牢記三大策略:
·早識別、早干預:出現(xiàn)感染癥狀后48小時內(nèi)是阻斷病毒復制、防止重癥化的黃金窗口期,優(yōu)先選擇廣譜抗病毒藥物,可避免混合感染加重病情。
·備好藥、用對藥:流感與新冠等呼吸道病毒早期癥狀高度相似,選擇廣譜、可同時覆蓋流感與新冠的抗病毒藥物,如法維拉韋,不僅可以縮短患者從發(fā)病到接受治療的時間,還可以減少因誤判病毒類型而導致的治療失誤。此外,近期監(jiān)測顯示奧司他韋等神經(jīng)氨酸酶抑制劑已有明顯耐藥現(xiàn)象,而法維拉韋等聚合酶抑制劑尚無耐藥報道8,更適合混合感染風險場景下的早期用藥。
·重防護、防交叉:旅途保持良好衛(wèi)生習慣,備足口罩,避免病毒交叉?zhèn)鞑?,尤其是同行兒童、老人和慢病患者,更要提高防范意識。
需要注意的是,孕婦、兒童以及肝腎功能受損者等特殊人群用藥前應咨詢醫(yī)生,根據(jù)自身情況合理用藥。
注:圖片素材來自網(wǎng)絡
參考文獻:
1.https://www.chinacdc.cn/jksj/xgbdyq/202506/t20250605_307356.html
2.曹潤冬,馮曄囡,陳操. 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(qū)新冠病毒變異株流行趨勢分析[J]. 病毒學報,2025,41(1):1-5. DOI:10.13242/j.cnki.bingduxuebao.004650.
3.McGuinness, S.L., Steffen, R. (2021). Vulnerable Groups and Travel Health Considerations. In: Wilks, J., Pendergast, D., Leggat, P.A., Morgan, D. (eds) Tourist Health, Safety and Wellbeing in the New Normal. Springer, Singapore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978-981-16-5415-2_4
4.Zimmermann P, Curtis N. Coronavirus Infections in Children Including COVID-19: An Overview of the Epidemiology, Clinical Features, Diagnosis,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ptions in Children. Pediatr Infect Dis J. 2020 May;39(5):355-368. doi: 10.1097/INF.0000000000002660. PMID: 32310621; PMCID: PMC7158880.
5.秦甜甜,郭靈祥,魏孟玲.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二次感染恢復期老年患者50例臨床特征分析[J]. 山西中醫(yī),2024,40(5):54-56. DOI:10.20002/j.issn.1000-7156.2024.05.023.
6.Pan Q, et al. Front Public Health. 2023;11:1295877.
7.李紅園,朱潔云,鐘枝梅,等. 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(COVID-19)患者基礎疾病患病率的Meta分析[J]. 疑難病雜志,2020,19(6):541-547. DOI:10.3969/j.issn.1671-6450.2020.06.001.
8.https://www.chinacdc.cn/jksj/jksj04_14249/202506/t20250619_307867.html